編者按:本文已被刪除。Copy
作者:殷宏超 來源:遠方不遠
重大災難期間新聞媒體應該報導什麼?本文將帶來一位湖北某市疫區一線記者的真實經歷。
1
陳兄在湖北某市的日報社做了 6 年記者,大年三十那天他在鄉下老家剛吃完年夜飯,就接到了回單位緊急待命的通知。當時該市的確診人數在湖北省排名前四,屬於疫情重災區。
重大災難期間記者的使命感也遠勝平日 —— 此時的報導可以救人。接到任務後陳兄匆匆趕往市裡,擔起了去一線採訪的任務。所謂一線,指的是記者親赴現場進行採訪報導,奔波於醫院、基層社區、政府等單位。
大年初三那天,陳兄第一次前往醫院採訪。出發前他給報社主任報了 3 個選題:1,報導一對在同一醫院的醫生夫妻;2,去醫院食堂看看醫護人員和病人們吃的怎麼樣,物資供應存在哪些問題;3,了解醫院的防護物資短缺情況,並呼籲支援。
陳兄的這三個選題,涵蓋了醫護人員的精神、醫院的現狀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屬於有價值的災難性報導。但最後主任只要了第一個選題,即正能量報導,對另外兩個反映問題並尋求解決辦法的選題視而不見。
對於第一個選題,主任還要求將那對醫生夫妻寫成 “慷慨赴死” 的典型人物。為了進一步突出人物形象,主任建議陳兄 “合理編造” 煽情情節,比如這對醫生夫妻在得知疫情嚴重後主動寫了請戰書,按上了血手印。比如他們對孩子說:“爸爸媽媽去醫院打病毒怪獸了,打完了就回來陪你玩。”
疫情期間,塑造典型成了陳兄所在湖北某地媒體的報道重點,報道中的人物被描述成 “主動請願犧牲” 的無人性形象,並且攙雜著不少虛假事蹟。不僅是醫護人員,連醫院的保安都搖身一變成了自發戰疫的鬥士。
陳兄所在的湖北地方媒體並非特例,比如武漢晚報就曾有過更加令人汗顏的報道:護士流產 10 天後忍痛奔赴一線。
醫護人員本該是被關懷的群裡,但在某些湖北媒體的筆下,他們的犧牲淪為了廉價的宣傳工具。仿佛塑造越多的英雄人物,就能掩蓋防控不足暴露出來的問題。
為了抓典型,市裡大醫院的主治醫生挨個被報社、電台瘋狂採訪,主任巴不得陳兄每天都去重症室或者和醫生視頻連線。有一次陳兄和兩位電台記者一起去醫院紅區採訪(重症患者診室),需要穿防護服才能進去拍攝。電台記者用了兩套防護服進去拍了一分鐘就出來了,醫院給陳兄也準備了一套,但陳兄拒絕了,理由很簡單:醫療物資嚴重短缺,我不想為了拍一個畫面浪費一套防護服。
一邊是醫護人員忙得顧不上吃飯、無法上廁所在褲裆裡塞尿不濕,另一邊則是地方媒體為了宣傳典型事蹟佔用醫護人員時間、浪費醫療資源。地方媒體以滿屏正能量來營造一副 “沒有問題,只有感動” 的景象,不僅是在給醫護人員添亂,更是一種嚴重的新聞價值取向偏差。
2
好人好事的報道越多,陳兄就越覺得心慌:作為一名記者我本可以通過報道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說白了就是整點有用的。但現實卻是報喜不報憂,問題都捂著,喪事當喜事辦。
說到 “整點有用的”,陳兄發現農村的疫情防控暴露出很多問題,他想做一次深度調查報道。比如陳兄所在的村子有七百多戶人,有很多村民是從武漢返鄉的,但村裡只有一個衛生室,該衛生室唯一的鄉村醫生連口罩都沒有。當防疫焦點都放在城市時,鄉村的醫療情況被嚴重忽視了。
然而報道類似的實際問題並不符合地方的宣傳價值觀,與此同時陳兄所在城市卻不停地開 “成功經驗總結會議”。繼大篇幅宣傳正能量事蹟後,寫會議稿成了目前陳兄的主要工作。
重大災難期間,輿論監督才是新聞報道的靈魂。記者冒著被感染的風險去一線採訪報道,更應該以反映問題為方向。但遺憾的是,像陳兄這般懷有新聞理想的地方媒體記者,發現了問題也無法進行報道。
2 月 9 日環球時報的一則報道引發了巨大反響,記者們拍下武漢市一輛裝滿重症患者的公交車,出現嚴重的組織協調問題。這篇報道引發了中央赴湖北指導組對武漢市政府的嚴厲責問,相關負責人被約談訓話。
這樣的報道才是人們所期盼的,這樣的媒體才是新聞機構該有的樣子。就像陳兄說的那樣:整點有用的,因為災難時期的調查揭露可以救人命。
3
環球時報等中央媒體對地方有行使監督調查的權力,但疫情至今湖北的新聞媒體並沒有做什麼調查報道,甚至出現了 “何不多給武漢市長暖暖心” 的評論文章。
是湖北的媒體和記者們不想報道問題、解決問題嗎?是陳兄的報社主任心甘情願報喜不報憂嗎?我想並非如此。
上一篇文章中,我寫了一位自願免費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的武漢市民高宇。武漢市長江日報也曾對高宇進行了採訪,但稿子卻沒有通過上級宣傳部門的審核。長江日報的記者在和高宇的聊天中解釋了稿子被毙的原因,如下圖紅框中的文字所示:
(武漢)ZF 認為民間組織接送醫護人員對他們是一種抹黑,於是稿子被審核不發,而報社和記者對被毙稿一事無能為力、無法控制……
2010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曾有如下莊嚴宣示:“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政府、監督政府,同時充分發揮新聞輿論的監督作用,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我們期待著新聞媒體能夠充分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期待著陳兄們能夠實現心中的新聞理想: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但理想很豐富現實很骨感,地方媒體監督地方政府,談何容易。
“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是《南方周末》1999 年新年獻辭中的一句話,一度成為中國記者的座右銘。不要讓那些抱著一腔熱血奔赴一線報道的記者們,卻成了最無力、最悲觀的人。
在疫情一線奔波了二十多天,陳兄徹底厭倦了寫那些 “抓典型、搞總結” 的文字。目前他已經考慮疫情結束後辭職了 ——“現在是災難時期,我會站好這最後一班崗。我願為新聞理想而死,但不願為寫假大空的新聞苟活。”
版權說明:該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網站僅對原作進行存檔,以方便廣大網友回顧留念。
本文由自動聚合程序取自網絡,內容和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