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是歷史的初稿。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近 700 名在湖北一線報導的記者向我們源源不斷發回前線的真實聲音,公眾對新聞的需求也大增。
這期間,《共同關注》《東方時空》《新聞 1+1》等電視新聞節目收視率居高不下,《財新周刊》《三聯生活周刊》《人物》等新聞雜誌賣到脫銷,甚至開啟了罕見的預售模式。
網絡上,一篇篇報導在朋友圈中刷屏,“輿論炸彈” 爆炸的聲音震天響彻。一片喧囂中,一些新聞報導卻迅速消失,伴隨著剛被撕開口子的真相,消逝在公眾的討論聲中。
根據有 Young 周刊的不完全統計,疫情期間有北青深一度、冰點周刊、財經雜誌、財新網、澎湃新聞、中國新聞網等 18 家主流媒體和偶爾治愈等影響較大的自媒體的共計 41 篇新聞報導(推文)被刪除或屏蔽。
這些在互聯網上 “被抹去” 的新聞報導身上,有什麼共性?它們為何會 “被抹去”?
有 Young 周刊將從報導刊發媒體(公眾號)、報導刊發時間、報導類型、報導情感偏向、報導視角等 5 方面,對這 41 篇被 404 的新聞報導(推文)進行分析,為它們撰寫屬於自己的 “墓誌銘”。
1
財經媒體佔據半壁江山
首先通過一張圖,我們可以縱覽這 41 篇消失的新聞報導(推文)的大概內容、刊發日期、刊發媒體(公眾號)。
消失的新聞報導(推文)中,從最早 1 月 23 日界面新聞刊發的《對話 wh 一線醫護人員:所有隔離病房已飽和,身邊已有同事 infected》,到 3 月 10 日 “人物” 公眾號刊發《發 sz 的人》,再到 3 月 13 日中國青年報 “冰點周刊” 刊發的《wh 中心醫院醫生:c 染 b 留給大家反應的時間太短了》,它們有的消失得莫名其妙,很快被人遺忘,有的消失後仍儲存在公眾的記憶中。
從發稿媒體(公眾號)方面看,“被消失” 報導篇數較多的媒體中,排名前三的分別是界面新聞、財新網和財經雜誌,它們都是清一流的專業財經媒體。實際上,除了這三家財經媒體外,中國經營報、經濟觀察報、第一財經等財經媒體也有 “被消失” 的疫情報導。
這樣看來,刊發這些 “被消失” 的新聞報導的 18 家主流媒體中,有三分之一都是財經媒體,財經媒體在疫情報導中的貢獻與作為不容忽視。
2
幾乎每日均有報導消失
1 月 20 日,鍾 n 山在央視新聞頻道《新聞 1+1》節目中與白 y 松連線時,肯定了新冠病 d 存在 human to human 現象,疫情由此逐漸引起全國民眾的重視。兩天後的 1 月 23 日,界面新聞刊發報導《對話 wh 一線醫護人員:所有隔離病房已飽和,身邊已有同事 infected》,到 3 月 13 日這將近兩個月的時間內,新聞報導一篇篇 “被消失”。
2 月 4 日到 2 月 27 日這將近一個月時間內,以及 3 月 2 日到 3 月 13 日這 12 天中,幾乎每天都有新聞報導在互聯網上 “被抹去”。
以 2 月 26 日為例,這一天內,財新網刊發《獨家 | 新冠病 d 基因 test 序溯源是何時 la 響的》和《來自前線 doctor 的聲音:請國際同行 support 我們》,財經雜誌刊發《專訪衛 jw 派 wh 第二批專家:為何沒發現 human to human?》,對疫情前期相關部門是否 m 報、National 衛 jw 專家早期調研是否未盡職等問題進行反思。不久,這三篇報導的頁面均顯示無法查看。
3
報導視角聚焦醫生和病患
從這些 “被消失” 報導的視角來看,它們主要的報導對象是 doctor、patient 以及社會問題(包括武漢人在外地受到 q 視、國人在國外遇到的困難等),其餘還涉及到復工情況、zf、對為何錯過最佳防 k 期的探討、物資、疫情情況(包括國內國外)、志願者的活動、捐款、企業等。
對於 doctor 的報導角度是最多的,有對其本人的採訪、對其親人朋友的採訪等,其中不乏因 infect 新冠肺炎而犧牲的 doctor 的報導,包括親人朋友對其的緬懷、以及其在工作崗位上付出的努力。
在有關 doctor 的報導中,關於吹 s 人和發 s 人的報導引起了輿論風暴。“人物” 公眾號在 3 月 10 日刊發的報導《發 s 子的人》引發了公眾極大的關注,遺憾的是,它在刊發後的幾個小時內就遭到了屏 b,但它卻以近百種的變體形式繼續 “續命”。
《發 s 子的人》被屏蔽後,朋友圈開始出現了接力刷屏,原報導出現了近百種變種版本,比如各種外語版本、摩斯密碼版本、“天書” 版本等。對此現象,深圳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常江在微博上評論稱,“這不是狂歡,不是戲謔,更不是什麼行為藝術。這是憤怒,是不體面,是奇恥大辱。”
4
通訊與深度報導 “唱主角”
從 “被消失” 報導的類型來看,通訊是使用最多的文體,其次是深度報導,其餘還有少量消息、日記以及數據新聞。
這些報導多採用人物訪談的形式,以親身經歷者的口述講述故事,從而反映出疫情中埋藏著的 society 各方面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報導中的故事往往是 tragedy,帶有採訪對象強烈的主觀情緒和負 m 情感。
此外,部分報導中還暴 lu 了有關部門的決策失誤,以及這樣的失誤帶來的災 n 性後果。“中國新聞周刊” 公眾號 2 月 5 日刊發的深度報導《wh 之憾:黃金防 k 期是如何錯過的?》中,對 wh 錯過疫情黃金防 k 期進行了反思,揭露了有關部門可能存在的 s 職。
5
報導負面情緒重
從 “被消失” 報導的情感偏向方面看,由於它們大多涉及 zf 決策 fault、湖北居民的困難處境、疫情的不容樂 g 等 “負 m 事實”,所以它們大部分是負 m 的情感偏向。
比如北京青年報 “北青深一度” 公眾號 1 月 27 日刊發的首篇有關吹 s 人 lwl 的報導《受 x 誡的 wh 醫生:11 天後被病人傳 r 住進隔離病房,之前群內 y 論被斷章取義》,由 lwl 之口揭示了疫情前期 wh 有關部門對 y 情沒有足夠重視。
其中有極少數報導屬於正面情感偏向,但刊發後卻引發了輿論聲討的浪潮,比如 “長江 r 報” 公眾號 3 月 7 日刊發的《wh 人民是英 x 的人民,也是懂得感 en 的人民!王 z 林:開展感 en 教育形成強大 z 能量》,這普遍被公眾理解為 whzf 一次失敗的宣傳。
此外還有因為數據統計不完全,導致新聞失實從而被刪除的報導,比如 “寧波晚報” 公眾號 3 月 9 日刊發的《剛剛,寧波清零!157 例確診患者全部出院!》。
在日常報導中,媒體遇到發稿被 s 的情況很常見,但這種情況在此次疫情報導中出現了 “大暴發” 現象。報導 “被消失” 的原因,或是由於信息不實,或是由於負 m 情緒過強,或是由於其他 policy 原因。
我們無法否認,這些 “被抹去” 的新聞報導中,部分存在專業硬傷,但絕大部分新聞報導價值非凡,它們讓我們對 y 情本身以及 y 情揭露的深層次 society 問題有了新的思考維度。
扒開隱藏在深處的荊棘,接受社會暗處的痛楚,媒體用有限的力量撕開真相,衝向光明。一些報導雖然在今天短暫消失,但歷史的底稿上一定有屬於它們的位置。
(由於技術原因,本文對某些詞語進行了特殊處理,敬請諒解)
版權說明:該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網站僅對原作進行存檔,以方便廣大網友回顧留念。
本文由自動聚合程序取自網絡,內容和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