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历史的初稿。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近 700 名在湖北一线报道的记者向我们源源不断发回前线的真实声音,公众对新闻的需求也大增。
这期间,《共同关注》《东方时空》《新闻 1+1》等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居高不下,《财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人物》等新闻杂志卖到脱销,甚至开启了罕见的预售模式。
网络上,一篇篇报道在朋友圈中刷屏,“舆论炸弹” 爆炸的声音震天响彻。一片喧嚣中,一些新闻报道却迅速消失,伴随着刚被撕开口子的真相,消逝在公众的讨论声中。
根据有 Young 周刊的不完全统计,疫情期间有北青深一度、冰点周刊、财经杂志、财新网、澎湃新闻、中国新闻网等 18 家主流媒体和偶尔治愈等影响较大的自媒体的共计 41 篇新闻报道(推文)被删除或屏蔽。
这些在互联网上 “被抹去” 的新闻报道身上,有什么共性?它们为何会 “被抹去”?
有 Young 周刊将从报道刊发媒体(公众号)、报道刊发时间、报道类型、报道情感偏向、报道视角等 5 方面,对这 41 篇被 404 的新闻报道(推文)进行分析,为它们撰写属于自己的 “墓志铭”。
1
财经媒体占据半壁江山
首先通过一张图,我们可以纵览这 41 篇消失的新闻报道(推文)的大概内容、刊发日期、刊发媒体(公众号)。
消失的新闻报道(推文)中,从最早 1 月 23 日界面新闻刊发的《对话 wh 一线医护人员:所有隔离病房已饱和,身边已有同事 infected》,到 3 月 10 日 “人物” 公众号刊发《发 sz 的人》,再到 3 月 13 日中国青年报 “冰点周刊” 刊发的《wh 中心医院医生:c 染 b 留给大家反应的时间太短了》,它们有的消失得莫名其妙,很快被人遗忘,有的消失后仍储存在公众的记忆中。
从发稿媒体(公众号)方面看,“被消失” 报道篇数较多的媒体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界面新闻、财新网和财经杂志,它们都是清一流的专业财经媒体。实际上,除了这三家财经媒体外,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等财经媒体也有 “被消失” 的疫情报道。
这样看来,刊发这些 “被消失” 的新闻报道的 18 家主流媒体中,有三分之一都是财经媒体,财经媒体在疫情报道中的贡献与作为不容忽视。
2
几乎每日均有报道消失
1 月 20 日,钟 n 山在央视新闻频道《新闻 1+1》节目中与白 y 松连线时,肯定了新冠病 d 存在 human to human 现象,疫情由此逐渐引起全国民众的重视。两天后的 1 月 23 日,界面新闻刊发报道《对话 wh 一线医护人员:所有隔离病房已饱和,身边已有同事 infected》,到 3 月 13 日这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内,新闻报道一篇篇 “被消失”。
2 月 4 日到 2 月 27 日这将近一个月时间内,以及 3 月 2 日到 3 月 13 日这 12 天中,几乎每天都有新闻报道在互联网上 “被抹去”。
以 2 月 26 日为例,这一天内,财新网刊发《独家 | 新冠病 d 基因 test 序溯源是何时 la 响的》和《来自前线 doctor 的声音:请国际同行 support 我们》,财经杂志刊发《专访卫 jw 派 wh 第二批专家:为何没发现 human to human?》,对疫情前期相关部门是否 m 报、National 卫 jw 专家早期调研是否未尽职等问题进行反思。不久,这三篇报道的页面均显示无法查看。
3
报道视角聚焦医生和病患
从这些 “被消失” 报道的视角来看,它们主要的报道对象是 doctor、patient 以及社会问题(包括武汉人在外地受到 q 视、国人在国外遇到的困难等),其余还涉及到复工情况、zf、对为何错过最佳防 k 期的探讨、物资、疫情情况(包括国内国外)、志愿者的活动、捐款、企业等。
对于 doctor 的报道角度是最多的,有对其本人的采访、对其亲人朋友的采访等,其中不乏因 infect 新冠肺炎而牺牲的 doctor 的报道,包括亲人朋友对其的缅怀、以及其在工作岗位上付出的努力。
在有关 doctor 的报道中,关于吹 s 人和发 s 人的报道引起了舆论风暴。“人物” 公众号在 3 月 10 日刊发的报道《发 s 子的人》引发了公众极大的关注,遗憾的是,它在刊发后的几个小时内就遭到了屏 b,但它却以近百种的变体形式继续 “续命”。
《发 s 子的人》被屏蔽后,朋友圈开始出现了接力刷屏,原报道出现了近百种变种版本,比如各种外语版本、摩斯密码版本、“天书” 版本等。对此现象,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常江在微博上评论称,“这不是狂欢,不是戏谑,更不是什么行为艺术。这是愤怒,是不体面,是奇耻大辱。”
4
通讯与深度报道 “唱主角”
从 “被消失” 报道的类型来看,通讯是使用最多的文体,其次是深度报道,其余还有少量消息、日记以及数据新闻。
这些报道多采用人物访谈的形式,以亲身经历者的口述讲述故事,从而反映出疫情中埋藏着的 society 各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报道中的故事往往是 tragedy,带有采访对象强烈的主观情绪和负 m 情感。
此外,部分报道中还暴 lu 了有关部门的决策失误,以及这样的失误带来的灾 n 性后果。“中国新闻周刊” 公众号 2 月 5 日刊发的深度报道《wh 之憾:黄金防 k 期是如何错过的?》中,对 wh 错过疫情黄金防 k 期进行了反思,揭露了有关部门可能存在的 s 职。
5
报道负面情绪重
从 “被消失” 报道的情感偏向方面看,由于它们大多涉及 zf 决策 fault、湖北居民的困难处境、疫情的不容乐 g 等 “负 m 事实”,所以它们大部分是负 m 的情感偏向。
比如北京青年报 “北青深一度” 公众号 1 月 27 日刊发的首篇有关吹 s 人 lwl 的报道《受 x 诫的 wh 医生:11 天后被病人传 r 住进隔离病房,之前群内 y 论被断章取义》,由 lwl 之口揭示了疫情前期 wh 有关部门对 y 情没有足够重视。
其中有极少数报道属于正面情感偏向,但刊发后却引发了舆论声讨的浪潮,比如 “长江 r 报” 公众号 3 月 7 日刊发的《wh 人民是英 x 的人民,也是懂得感 en 的人民!王 z 林:开展感 en 教育形成强大 z 能量》,这普遍被公众理解为 whzf 一次失败的宣传。
此外还有因为数据统计不完全,导致新闻失实从而被删除的报道,比如 “宁波晚报” 公众号 3 月 9 日刊发的《刚刚,宁波清零!157 例确诊患者全部出院!》。
在日常报道中,媒体遇到发稿被 s 的情况很常见,但这种情况在此次疫情报道中出现了 “大暴发” 现象。报道 “被消失” 的原因,或是由于信息不实,或是由于负 m 情绪过强,或是由于其他 policy 原因。
我们无法否认,这些 “被抹去” 的新闻报道中,部分存在专业硬伤,但绝大部分新闻报道价值非凡,它们让我们对 y 情本身以及 y 情揭露的深层次 society 问题有了新的思考维度。
扒开隐藏在深处的荆棘,接受社会暗处的痛楚,媒体用有限的力量撕开真相,冲向光明。一些报道虽然在今天短暂消失,但历史的底稿上一定有属于它们的位置。
(由于技术原因,本文对某些词语进行了特殊处理,敬请谅解)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网站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方便广大网友回顾留念。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