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原文已被刪除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ID:xhmrdxwx)
作者:易艷剛,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
多位領導站在鏡頭前,援鄂歸來的醫護人員站在後排…… 日前,一張「領導與唐山首批援鄂醫護人員合影搶鏡」的圖片在網絡熱傳,被批「前線抗疫不見你,搶功搶鏡你第一」。昨日,河北唐山開灤總醫回應稱,照片拍攝於隔離點,而臺階是分界線,按規定,領導不能上臺階,醫護不能下臺階。
看上去,這又是一個「迅速回應質疑,挽回形象」的案例。但是,網民提供的現場其他照片,很快讓相關人員被「打臉」—— 這些醫護人員都曾走下臺階,以不同站位跟其他人近距離合影。公然以拙劣的「撒謊式回應」應對輿論質疑,比「領導合影搶鏡」更不妥,更損形象。
疫情的特殊背景,建構了一個讓輿論更容易聚焦的輿論場。過去 2 個月,由於大多數人都宅在家,手機不離身,習慣於從社交媒體平台獲取信息,看到新聞特別是跟疫情相關的就會隨手吐槽,很容易讓一件事成為輿論熱點。如果反應遲鈍,或像平時那樣採取「鴕鳥政策」,極有可能「小事拖炸」。
而對輿論監督坦誠及時回應,並認真整改,則既解決了問題本身,也能得到民眾的諒解,平息輿論。單以近期新華每日電訊的系列評論為例,就有不少這樣的例子:我們指出湖北孝昌縣「一家三口打麻將被防疫人員扇耳光」不合理,當地幹部兩次登門道歉;我們質疑「10 份健康證明,抵不過 1 個過時健康碼」,海南省方面連夜協調解決;我們批評「火神山援建者返鄉隔離收費」,當地迅速退費、問責幹部;我們發現天津某地「復工要先交 2000 元請第三方出證明」,區領導連夜登門給企業道歉、問責幹部……
疫情是極其特殊的考驗,有很多難以預料的狀況和問題。越是如此,越考驗地方政府、各部門各單位的水平。有個足以寫進教科書的案例:3 月 11 日下午,武漢青山區鋼都花園被指用環衛車給居民運肉出售。3 小時後,鋼都花園管委會通過政務微博回應、認錯,成立 6 個工作組逐戶上門致歉;隨後,青山區紀委監委宣布對相關責任人免職並立案審查;第二天一早,武漢市紀委宣布對青山區副區長黨紀立案審查。
拿這個案例的應對,與唐山發生的「領導合影搶鏡」事件相比,高下立判。其實絕大多數公眾都是講道理的,出現負面新聞,有關部門、有關方面及時回應,有誤會就解釋清楚,有責任就公開道歉,有問題就迅速解決,該追責就依法辦事,各種危機一般都能平穩化解。怕只怕有些人出於某種慣性,缺少擔當,不敢直面問題,拒絕認錯,反倒推調卸責、甩鍋,甚至公然撒謊糊弄公眾,讓原本不複雜的問題變得難以收拾。
移動互聯網時代,公眾獲取信息、觸達真相的途徑越來越豐富,人們對公共事務的意見也漸趨多元,這是社會治理必須面對的新形勢。換個角度看,新形勢也給社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新工具。帶著敬畏之心,及時掌握公眾訴求與社會關切,用好公眾常用的社交媒體、短視頻等新平台,扭轉觀念,在應對質疑和其他治理難題時會更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