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昧是一种罪

愚昧是一种罪

二大爷 | 大國外交應該是什麼樣子 03/21/2020

編者按:本文原文已被刪除

因為目前世界範圍內疫情的爆發,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讓人忽略了中美之間近來的磕碰。而事實上,中美之間裂痕之大、之深,可以說已經達到貿易戰之後的一個峰值。而後果之嚴重,很可能在疫情緩和後會逐步呈現。在世界尤為需要彼此放下分歧,共同攜手面對疫情的時候,中美關係何以貌似不可收拾?

這輪爭端,最直接的起因源自雙方的記者互逐。去年 9 月以來,從美國要求新華社、中國國際電台按照「外國代理人」登記開始,雙方在新聞報導方面的分歧擺上了臺面。在「亞洲病夫」事件中,中國驅逐了《華爾街日報》記者,美國立即要求中方媒體減少在美雇員人數,繼而中方再次於 3 月 17 日驅逐美國三大報記者。

在緊張的氣氛中,一條關於病毒起源的推特又火上澆油。

3 月 12 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連續發出多條石破天驚的推特。他借美國 CDC 主任在國會聽證會上的部分言辭,認為新冠病毒的起源可能在美國,並要求美國解釋。最要命的是,趙立堅引申到去年 10 月在武漢舉行的軍運會,認為是美國軍人在軍運會期間將新冠病毒帶到了武漢。

需要注意的是,趙立堅的這條推特在發送後,中國好幾個駐外使節同時轉發。

認為美國是病毒起源的說法在國內流傳已久,貫穿始終,並不新鮮。但在國內無論你怎麼說,最多也就是代表個人或者一部分人的態度。而趙立堅作為外交部發言人,言論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認知和態度,輕重完全不同。

果然,趙的言論立即引發美國政府和媒體的大反彈,上了美國熱搜。美國國務院很罕見的召見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抗議,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其後和中國的通話其實也主要是這個內容,要求中方解釋 —— 美國人被罵很常見,但是這個鍋太重,導致美國抗議這並不多見。

隨後蓬佩奧和川建國分別就這個事發表了反駁言論。蓬佩奧故意在講話中使用了「武漢病毒」這個字眼,而川建國更為尖刻,使用了「中國病毒」這個字眼。

坦率的說,蓬佩奧和川建國的說法都極為錯誤,病毒是全人類的威脅,刻意強調地域是類似於種族主義認知的偏頗。但是,你要把髒水潑給別人,導致別人反潑,這也算是求仁得仁了。

今天我們不討論到底誰有理,而反過來想想,一個國家的外交,目的和手段應該是怎樣。

很多近年來看慣了戰狼式叫囂的人都以為,是不是中國人對外就一直是如此。其實不是。如果我們有心翻一下先秦,尤其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你會發現那裡面有你想都不敢想的中國外交史。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貴族時代,所以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外交處處體現一種文明氣質。比如兩國交戰前,要互派使節按照《詩經》上的模板,詩書唱和,表達對敵人的尊重和不得以開戰的苦衷,虛虛實實,剛柔相濟 —— 雖然很虛偽,但這種代表文明的體面實際上為勝敗雙方都留有回旋的余地。比如霸主齊恆公伐楚,開戰前楚國使節說:“君若以德,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不卑不亢,化解戰端。

從目前在《左轉》《戰國策》中保留下來的很多外交措辭中,你都可看出,即便是劍拔弩張,話也說得極為委婉,絕不直白更無粗魯。即便是滿清這種愚蠢的時代,他的很多外交使節其實都是很有涵養的,比如郭嵩焘之類的,知道自己國家的實情,絕不會惹火燒身。

外交語言作為代表國家立場和爭取國家利益的工具,和普通人的用語其實是存在極大的區別的。外交語言的目的是為了爭取國家利益的最大化,是為了緩和衝突而不是激化矛盾。所以方式和力度很重要,模糊、婉轉、去攻擊性這都是基本的要求。「深表遺憾」「尋求共識」「交換意見」等等詞語其實都是暗含豐富的含義。所以我們以前經常會把一些正確的廢話稱之為「外交辭令」。這些文縐縐的詞彙不僅是一個國家的體面和氣度,更重要的是,它在瞬息萬變的外交態勢中,保障進退有度 —— 尤其是你並不是最強者的時候。

這個世界最強硬的外交語言體系毫無疑問是北韓。天天要從地球上抹除別人,但是有用嗎?

很遺憾的是,言辭北韓化居然也成了我們的問題。大部分人可能不知道,中美關係的定調要從差不多七十年前的「三視教育運動」說起。1950 年朝鮮戰爭不久,上層就發出關於時事宣傳的指示,提出「為了使全體人民正確地認識當前形勢,確立勝利信心,消滅恐美心理,各地應即展開關於時事的宣傳運動」—— 也就是所謂「三視教育運動」。這個「三視」是指:仇視美國、鄙視美國、蔑視美國。

這個宣傳基調在中美建交,特別是鄧小平的那句「跟美國搞好關係的國家都富了」的論斷後,一度有所緩和,但本質上並沒有廢棄。這就造成我們現在所見的很多矛盾的中國人 —— 一方面不得不承認美國的強大,另一方面認為這只是強盜的強大,不會作任何文明或者制度層面的思考。大部分中國人都會感謝改革開放帶來的好生活,但是基本很難把這樣的生活和中美關係的改善聯繫起來 —— 事實上,說後者是改革開放的外交壓艙石所在毫不為過。

趙發言人這一條推特,代價很可能過於昂貴。對於本來就尚未從貿易戰和記者互逐中緩過勁的中美關係,真可謂雪上加霜。在蔓延全球的史無前例的疫情中,事已至此其實從哪裡發病都已經不重要,但這個鍋並不是誰都願意背。這種幼稚的甩鍋方式,除了鼓動本來就不名一文的國內民族情緒,在國際上可謂招實禍而無實利,這其中的動機讓人很難理解。

3 月 16 日,美國貿易鷹派人物納瓦羅接受採訪稱,美國將召回在中國的醫療產業鏈;3 月 18 日,中國出口美國的部分商品關稅上調至 25%。脫鉤的傷害是彼此的,但肯定有一個更重,更不能承受的。

中美關係的重要性其實毋庸贅言。很多中國人在看熱鬧的時候很難想象,其實這和他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閉關鎖國,和美國為敵的前三十年,混得怎樣不需要多說;改革開放,和美國為友的後四十年,得到了什麼好處也不需多說。不承認不要緊,因為結果沒幾年就能見到。

最令人遺憾的是,在彼此的攻詆中,那道令人恐懼的鐵幕已經在降下。無論川建國能不能連任,他開的這個頭,業已形成美國兩黨和朝野的共識,很難逆轉。如果一方的外交思路和政策不出現極大的改變,目前中美關係的裂痕,只會成為一代人無法跨越的鴻溝。

版權說明:該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網站僅對原作進行存檔,以方便廣大網友回顧留念。

本文由自動聚合程序取自網絡,內容和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