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以秦 財經雜誌
編輯:謝麗榮
同樣是從全國各地趕來支援武漢,他們的身份比較尷尬,既不屬於救援隊,也不算「滯留人員」。
3 月 17 日,第一批 41 支援助湖北的醫療隊踏上了返程,武漢人民熱情歡送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另一頭,洪山區的一座隔離觀察點,出現了一些騷動。這裡是用於隔離觀察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撤下來的工人,共 377 名工人,他們住在中建鉑公館項目的活動板房裡。
《財經》記者獲得的中建鉑公館的隔離工人統計名單顯示,最晚一批撤出的 22 名工人於 2 月 28 日開始隔離。到 3 月 14 日,所有 377 名工人都已經隔離滿了 14 天。他們並未接到可以返鄉的通知,也不能離開隔離點,隔離期內有補助,一人約 5000 元,隔離期滿後,不再發放補助。
工人向現場維護秩序的工作人員提出了兩點訴求:一是希望可以儘快返鄉開工,或是明確能返鄉的時間;二是繼續酌情發放隔離期以外的補貼。
一位現場的工作人員告訴《財經》記者,工人們圍住隔離點大門,不讓工作人員進出,城建局、信訪局的人也來了,但沒能給出明確的結果,「只能再報到市政府,儘快出返鄉方案,但是現在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離開武漢。」
還有一些從火雷兩山撤離的工人,自費隔離在酒店或其他安置點,所需費用需要自己承擔,隔離期滿後,會收到一張健康證明,可以在武漢繼續工作。但目前武漢還未全面復工,各類工程建築工地都還處於停工狀態,一位參與雷神山建設的工人告訴《財經》記者,他正在面臨經濟壓力:「在老家的朋友們都已經開工了,而我現在沒有收入。」
中建三局是此次兩山醫院建設的總指揮,中建三局的一位負責工人管理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工人們的不滿情緒已經持續了好幾天,甚至出現了有人負氣損壞隔離點設施的現象。上述人士稱,已經給武漢政府各個部門溝通了,但現在還沒有解決方案。
火雷兩山撤下來的工人分為一期和二期,一期是普通工人,二期是在收治病人後,還進病區維護施工過的工人,前述中建三局人士告訴《財經》記者,有約 70 名二期工人被隔離在蔡甸區的一個工地板房裡。
3 月 17 日,由於蔡甸區隔離點板房的條件較差,這批工人被轉移到市區裡的隔離點繼續隔離觀察,「確診和疑似的病人都已經收治了,剩下的這些也已經隔離了 14 天,目前沒有出現新的感染情況。」
對於更多工人來說,最大的困難就是在隔離期滿後沒有收入,一些沒有被集中隔離管理的工人選擇在武漢尋找其他工作機會,武漢目前仍然在郊區建設方艙,但工人的需求量並不大,大部分人只能就地等待。
「做好了被感染的心裡準備」
2 月 4 日,火神山醫院收治第一批病人後,現場仍然在繼續施工。工程負責人李海(化名)管理的工人們開始擔憂,擔心有感染風險,不想幹了。
李海 1 月 24 日到達火神山,開工後基本天天連軸轉,2 月 4 日收治病人之前的 3 天,是現場最為緊張的搶工期,一天只能睡 1-2 個小時。火神山醫院直到 2 月中旬才基本完工,但他沒有撤離,留下來做後期維護工作。
這確實是有被感染風險的。
2 月 15 日,武漢下大雨,火神山醫院的個別區域,包括病區,出現了天花板漏水的情況,他半夜緊急組織工人進去維修。
由於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是緊急搭建完成,沒有物業保障,醫療垃圾會統一在現場焚燒,但生活垃圾不能被及時處理,李海說,有病人會往病區廁所下水道裡扔垃圾,下水道經常出現堵塞,工人們就要立刻冒著被感染的風險進去維修,「如果扔一只 N95 口罩進去,一定會堵住,維修的風險很高。」
兩山醫院都設置了紅區和黃區,也就是污染區和半污染區,工人如果要進去,需要做好防護準備,現場的醫護人員會幫他們檢查,是否防護到位。
前述中建三局員工提到,收治病人後,還有工人會去維修通風管道,通風管道既不完全屬於紅區,也不完全屬於黃區,覆蓋了整個醫院,直接通向病房,工人維修的時候通常全套防護裝備,但風險也不是沒有,無法保證萬無一失。
工人們撤離出來後,部分工人統一接受了核酸和 CT 檢測,檢查費用由公司承擔,「表面看起來都沒有症狀,但是查出不少肺部呈磨玻璃狀的。」
被查出來的確診和疑似病人都已經收治,治療費用全免,目前沒有死亡案例。但工作人員仍然不敢掉以輕心,3 月 16 日,有醫生過來給他們培訓,「醫生說,有一些確診病人是因為藥物壓制所以核酸轉陰,這類病人還未形成抗體,有復陽的可能性。」前述中建三局員工說。
此外,還有不少工人未接受核酸和 CT 檢測,工人張曉明 2 月 12 日帶領約 100 人的團隊進入雷神山工地,他是看到新聞報導的消息,主動報名,他所在的公司將他們報給中建三局統一管理,在雷神山工作 4 天,他告訴《財經》記者,他帶隊的工人們都未被安排做檢查。
在雷神山時,他認識了另一位工友,隔離時他聽說那位工友感染了,他有些擔心,但是也聯繫不上,「在這種環境下,有人感染是意料之中,我們都做好了思想準備,政府也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包括防護措施和後續的治療措施。」
不能被算作「滯留人員」
1 月 24 日,火神山醫院開工,1 月 26 日,雷神山醫院開工。為了趕工期,大量工人被招募,沒人能準確計算一共有多少工人參與建設。前述中建三局士告訴《財經》記者,參與建設工人至少有 8000 人。
張旭從東北老家到武漢,已經一個月了。在武漢的老鄉工友告訴他,來武漢參與建設雷神山醫院,包吃包住,一天的工資 1000 元,他帶著另外 6 名工友一起趕到武漢。
2 月 4 日,火神山收治病人;2 月 8 日,雷神山收治病人。2 月 28 日左右,火神山雷神山醫院進入運營階段,大部分工人都已陸續撤離,僅剩約 100 名工人留下做後期的維保工作。撤離出來的工人需要接受 14 天的隔離觀察,多名參與建設工人告訴《財經》記者,一開始他們接到的通知是,可以不在當地隔離,返鄉隔離。
但事情很快有了變化。2 月 13 日,湖南湘潭援建武漢火神山醫院的 69 名建築工人中有兩人在返鄉隔離後,確診新冠肺炎。隨後,新的政策馬上出來了 —— 所有撤離出兩山的工人們,一律不准返鄉,統一在武漢隔離觀察。
由於工人數量太多,且來自不同的施工團隊,簽的都是外包勞務合同,中建三局很難將所有人都集中管理。據《財經》記者了解,一些工人住在酒店隔離,還有大部分住在暫停施工的工地板房裡,由於資源有限,不少都是 2 人一間。還有一位工人告訴《財經》記者,他曾經被就近安排在漢口北方艙隔離,他住進去時,方艙裡都是需要隔離的志願者、工人。
隔離期滿 14 天後,武漢本地的工人就可以自行回家,但前述中建三局人士說,武漢本地的約占 20%,大部分都是外來人員。
隔離期間,會給每個工人發放總額約 5000 元補貼,外地工人會增加幾百塊的返程交通補貼,直接打到工人提供的個人賬戶上,14 天後,補貼停止。
張旭說,現在一天的住宿費加上伙食費,至少要花掉 120 元錢,他聽說武漢對滯留人員有一天 300 的補助,給市長熱線打電話申請,對方告訴他要通過社區登記,他找到社區,社區說他並不屬於滯留人員的範疇,「必須要封城前到武漢的才算滯留人員。」
一位武漢市政府工作人員告訴《財經》記者,工人們都是有公司的,所以不算「滯留人員」,「他們屬於來漢務工人員。」
張曉明在隔離期滿後,又找到了新的工作,他先去蔡甸區建設了新的隔離點,又去了武漢女子監獄,搭建監獄裡的隔離點。「這些都是緊急的工程,基本上工人都是連軸轉,沒有時間睡覺,所以也不用找地方住。」
張曉明的心態還算積極。他的老家在湖北十堰,此前一直在武漢工作,春節前他本來計劃回老家,武漢封城了走不了,「短期收入不在意了,只希望武漢可以儘快回到以前的樣子。」
版權說明:該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網站僅對原作進行存檔,以方便廣大網友回顧留念。
本文由自動聚合程序取自網絡,內容和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